一、专业名称及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护理
专业代码:720201
二、入学要求
本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修业年限
本专业学业年限为基本学制三年(全日制)。
四、职业面向
培养掌握护理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从事临床护理、农村社区护理和健康保健等护理工作的护士。
专门化方向 |
职业(岗位 |
职业资格要求 |
继续学习专业 |
|
临床护理 |
门诊导医、门诊护士、急诊护士、病区护士、手术室护士、供应中心护士 |
国家护士执业资格 |
高职: 口腔护理医学影像老年护理 药品监督与管理 护 理中医学药学 康复治疗技术等 |
本科: 护理学临床医学 |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精神和责任意识,掌握护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常见病、多发病、急危重症患者的健康问题并实施整体护理,会基本护理操作,满足患者对人性化护理服务的要求,也能为社区人员提供全方位、连续性、以预防为主的护理服务,具有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知识目标
(1)具有较牢固的文化基础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基础医学的基本知识。
(2)具有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和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专业理论知识。
(3)具有开展社区卫生保健、卫生宣教的专业知识及国家计划生育的政策和法规知识。
2.技能目标
(1)具有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
(2)具有规范而熟练的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的常用护理操作技能。
(3)具有对常见病、多发病的病情观察能力及对急、危重病人的应急处理能力和配合抢救能力。
(4)具有对常用药物疗效和反应的观察监护能力。
(5)具有开展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指导的能力。
(6)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及获得信息的能力。
(7)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和较好的英语会话、专业英语阅读能力。
(8)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
(9)在医院和社区护理实践中具有初步的护理管理能力。
3.素质目标
(1)思想道德素质: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吃苦耐劳,乐于奉献,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护理职业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具备正确认识社会、判别是非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严谨科学作风和创新能力。
(2)人文素质:具有努力追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有求知欲和终身学习的精神,诚实守信、谦逊正直;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能与领导、同事团结合作。
(3)身体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调整能力和对挫折、失败的承受能力。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还应具备从事护理岗位需要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的学生不仅仅是一个职业人, 也应该是一个会生活、有发展的社会人,具备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终身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可分为三个部分: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综合素质。
1.专业能力
(1)本专业必需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相关知识。
(2)掌握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具有以护理对象为中心,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
(3)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对护理对象进行健康评估,具有分析和解决常见护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4)具有规范、熟练的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基本操作技能。
(5)具有对护理对象进行病情变化、心理反应和药物疗效的观察能力。
(6)具有对急、危、重症病人的应急处理和抢救配合能力。
(7)具有初步的病室和病人管理能力。
(8)具有运用卫生保健知识,进行基本健康指导的能力。
2.职业素养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重视护理伦理,自觉尊重护理对象的人格, 保护护理对象的隐私。
(2)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医疗安全意识,自觉遵守有关医疗卫生的法律法规,依法实施护理任务。
(3)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珍视生命,关爱护理对象,减轻痛苦,维护健康。
(4)尊重护理对象的信仰,理解护理对象人文背景及文化价值观念。
3.综合素质
(1)热爱护理工作,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2)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3)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4)具有较好的护患交流与医疗团队合作能力。
(5)拥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具备更新知识结构的能力。
(6)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独立学习的能力,能主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趋势。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是:基础理论教学做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不单纯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应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化实践教学,形成一个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整个教学活动分为 3 个模块,每一模块包含若干课程。
(一) 文化课模块
教学目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通过教育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其科 学文化素养,打好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和接受继续教育的基础,以提高专业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知识和能力基础。
教学要求:文化课教学应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应加强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并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各门课程教学之中都应重视融入德育内容。
文化课课程设置及学时(含实验时数)分配见表 1。
类 型 |
序 号 |
课程名称 |
学 时 数 |
必修课 |
1 |
思政 |
136 |
2 |
语文 |
200 |
|
3 |
数学 |
156 |
|
4 |
外语 |
156 |
|
5 |
计算机应用基础 |
120 |
|
6 |
体育与健康 |
144 |
|
7 |
心理健康 |
80 |
|
8 |
劳动课 |
64 |
|
9 |
音乐课 |
40 |
|
合计 |
|
1096 |
1.语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 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2.数学
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
3.英语
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 初步形成职场英语的应用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 生学习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 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计算机应用基础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开设要求,培养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的能力,举一反三。要求达到计算机的信息管理基本层次的要求。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微型计算机基本使用方法、文字信息处理方法,数据信息处理技术以及一些微机工具基本软件使用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在本专业中的应用能力,掌握基本软件使用方法。
5.体育与健康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开设要求,增强体育,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注重培养学生强健的体能素质、良好的体锻意识、健康的人格和心理,服务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6.思政
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 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 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教学总体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掌握所从事职业的道德基本规范;有针对性的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 培养,达到增强就业竞争力的目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和职业观,明确职业理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 为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7.音乐
公共艺术课程(音乐)是通过艺术作品赏析和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不同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技能和原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丰富学生人文素养与精神世界,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素质,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创新能力与合作意识。
(二) 专业课模块
教学目标:通过传授从业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过硬的专业综合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掌握医学护理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要求:各课程模块的内容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向学生传授本专业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课程内容应对各专业课程具有针对性和连贯性。
专业课课程设置及学时(含实验、实习时数)分配见表 2。
表 2 专业课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
类型 |
序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数 |
基础课 |
1 |
解剖学基础 |
140 |
2 |
生理学基础 |
140 |
|
3 |
病理学基础 |
140 |
|
4 |
护理学基础 |
200 |
|
5 |
药理学基础 |
280 |
|
技能课 |
6 |
内科护理学 |
40 |
7 |
外科护理学 |
40 |
|
8 |
妇产科护理学 |
50 |
|
9 |
老年护理学 |
50 |
|
10 |
婴幼儿护理学 |
40 |
|
11 |
急救护理学 |
30 |
|
12 |
中医康复学 |
20 |
|
13 |
预防医学 |
20 |
|
其他 |
14 |
实习 |
800 |
15 |
技能鉴定 |
160 |
|
16 |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 |
40 |
|
合计 |
|
2190 |
(1)解剖学基础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护理、助产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主要包括解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主要是阐明人体各系统的组成,各主要器官的形态、位置、结构及功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在第一、二学期开设。
(2)生理学基础
本课程主要研究生物体各种生命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功能活动规律,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理、助产等专业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其总任务是让学生掌握有关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 悉影响各种生命活动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学习后继基础医学课和临床专业课及终生学习奠定基础。在第二、三学期开设。
(3)病理学
本课程主要介绍血液循环障碍、组织的损伤与修复、炎症、肿瘤等疾病发生的共同规律;阐述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原因、发病机制与病理及病理生理变化规律。使学生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多发病、常见病的病理及病理生理变化,为学习专业课打好基础。在第三、四学期开设。
(4)护理学基础
本课程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系统介绍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集中训练学生的常用护理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护理职业道德、过硬的护理操作技能和扎实的护理基本理论知识。在第二、三、四学期开设。
(5)药理学
本课程主要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间相互作用、作用规律和 机制,包括药物效应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两个方面,是基础医学和 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药理学教学是通过理论和实验两种方式进行的,理论教学以启发式为主,着重阐明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对重要的、有实际意义的新进展作适当介绍。使学生掌握临床常用药物的药效学和药动学规律及其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础理论知识。在第一、二、三、四学期开设。
(6)内科护理学
本程主要掌握内科常见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原则。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护理程序为内科病人进行护理评估、诊断、实施和评价,对病人能进行个性化的护理。能通过临床见习,加深对内科病人相关知识的理解,熟悉内科护理工作的范畴和任务,学会为病人找出护理问题并能解决之。在第一、二学期开设。
(7)外科护理学
本程主要包括了解外科护理学发展简史;麻醉学的工作范畴和内容;颅内压增高的病理生理、护理评估手术前后病人的护理评估;恶性肿瘤的病理生理过程等。熟悉外科护士应具备的素质具备外科护理工作能力,同时具有敏锐、管理、沟通、严谨、创新等优点和适应护士工作的充沛体能。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护理程序为外科病人进行护理评估、诊断、实施和评价。在第二、三学期开设。
(8)妇产科护理学
本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妇产科诊疗手术病人的护理及操作技术的能力,拥有发现和处理患者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团队合作精神及慎独品质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进取的心态、高尚的品德、良好的职业道德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较强的应变能力等。在第二学期开设。
(9)老年护理学
本程主要培养学生拥有发现和处理老年人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能力。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老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运用本课程所学到的知识,帮助老年人维持最佳健康。能进行正确的护理操作和康复护理,保护老年人安全和促进健康。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并培养自学能力。树立“尊老、敬老、爱老”意识,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在护理工作中对老年人关心、尊重和爱护。养成对老年弱势群体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护理情操。在第四学期开设。
(10)婴幼儿护理学
掌握婴幼儿护理操作技能。将课程的专科知识与技术运用于患儿的病情观察、护患沟通等护理工作中。能合理应用相关知识开展健康教育等工作。树立以患儿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能满足个体的基本需求。具有耐心细致,吃苦耐劳的职业素质,具有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同情心。在第三学期开设。
(11)急救护理学
本程主要培养学生能在现场对病人进行正确评估和分类,并实施相应的急救护理措施。能进行常用急救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管理。能对急危重症病人进行正确护理和监护建立唯物主义的科学思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从事临床急救护理工作与开拓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护患沟通和爱护意识,面对急危重症病例时能沉着应对,冷静思考。在第四学期开设。
(12)中医康复学
本程主要培养学生具备康复科护理工作能力,同时具有敏锐、管理、沟通、严谨、创新等优点和适应临床相关工作的充沛体能。能运用中药、针灸、推拿、食疗等方法对患者进行康复保健。能开展康复、保健、健 康指导及卫生宣传教育。能对患者进行康复功能评定。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奉献精神。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职业情感,遵守护理职业道德,尊重患者的隐私,关心、爱护患者。在第五学期开设。
(13)预防医学
本程主要培养学生学会运用三级预防策略处理卫生保健服务中的有关问题。能对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预防工作。针对不同疾病的发生采取相对应的应急措施。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认识到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是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重要措施。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不怕苦累、爱岗敬业,能适应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实际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能将预防和治疗疾病促进健康,维护农村居民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在第一学期开设。
(三) 技能实训课模块
教学目标:围绕专业通修课和专业课的教学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强化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增强学生毕业后的竞争力。
教学要求:通过技能实训、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使学生基本具备职业岗位(岗位群)所要求的应职岗位能力。
技能实训开设综合实践课,主要训练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安排在第 2-4 学期进行,每周 2 学时,根据教学进程组织安排。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期 |
学分 |
学时数 |
按学年及学期分配 |
||||||||
考试 |
考查 |
总计 |
理论 |
实 验 讨 论 练习 |
一 |
二 |
三 |
||||||
Ⅰ |
Ⅱ |
Ⅲ |
Ⅳ |
Ⅴ |
Ⅵ |
||||||||
周数*学时数 |
|||||||||||||
文化基础课程模块 |
|
|
|
|
2 0 |
2 0 |
2 0 |
2 0 |
2 0 |
2 0 |
|||
1 |
语文 |
6 |
|
3 |
200 |
200 |
|
1.5 |
1.5 |
1.5 |
2 |
2 |
1.5 |
2 |
数学 |
6 |
|
3 |
156 |
156 |
|
1.3 |
1.3 |
1.3 |
1.3 |
1.3 |
1.3 |
3 |
外语 |
6 |
|
3 |
156 |
156 |
|
1.3 |
1.3 |
1.3 |
1.3 |
1.3 |
1.3 |
4 |
思政 |
4 |
|
2 |
136 |
112 |
24 |
1.7 |
1.7 |
1.7 |
1.7 |
|
|
5 |
心理健康 |
|
6 |
1 |
80 |
35 |
45 |
0.5 |
0.5 |
0.5 |
1 |
0.5 |
0.5 |
6 |
体育与健康 |
|
6 |
1 |
144 |
26 |
118 |
1.2 |
1.2 |
1.2 |
1.2 |
1.2 |
1.2 |
7 |
计算机应用基础 |
|
4 |
1 |
120 |
45 |
75 |
1.5 |
1.5 |
1.5 |
1.5 |
|
|
8 |
劳动课 |
|
4 |
1 |
64 |
|
64 |
0.8 |
0.8 |
0.8 |
0.8 |
|
|
9 |
音乐课 |
|
4 |
1 |
40 |
15 |
25 |
0.5 |
0.5 |
0.5 |
0.5 |
|
|
专业基础课程模块 |
|
|
|
|
|
|
|
|
|
|
|||
10 |
解剖学基础 |
2 |
|
3 |
140 |
100 |
40 |
3 |
4 |
|
|
|
|
11 |
生理学基础 |
2 |
|
3 |
140 |
140 |
|
3 |
4 |
|
|
|
|
12 |
病理学基础 |
2 |
|
3 |
140 |
140 |
|
|
|
4 |
3 |
|
|
13 |
护理学基础 |
2 |
|
3 |
200 |
100 |
100 |
|
2 |
4 |
4 |
|
|
14 |
药理学基础 |
4 |
|
4 |
280 |
280 |
|
4 |
4 |
4 |
3 |
|
|
专业技能课程模块 |
|
|
|
|
|
|
|
|
|
|
|||
15 |
内科护理学 |
2 |
|
2 |
40 |
15 |
25 |
1.2 |
1.2 |
|
|
|
|
16 |
外科护理学 |
2 |
|
2 |
40 |
15 |
25 |
|
1.2 |
1.2 |
|
|
|
17 |
妇产科护理学 |
2 |
|
2 |
50 |
15 |
35 |
|
2.5 |
|
|
|
|
18 |
老年护理学 |
1 |
|
2 |
50 |
20 |
20 |
|
|
|
2.5 |
|
|
19 |
婴幼儿护理学 |
1 |
|
2 |
40 |
15 |
25 |
|
|
2 |
|
|
|
20 |
急救护理学 |
1 |
|
1 |
30 |
10 |
20 |
|
|
|
1.5 |
|
|
21 |
中医康复学 |
1 |
|
1 |
20 |
10 |
10 |
|
|
|
|
1 |
|
22 |
预防医学 |
1 |
|
1 |
20 |
20 |
|
1 |
|
|
|
|
|
其他 |
|
|
|
|
|
|
|
|
|
|
|||
23 |
实习 |
|
2 |
3 |
800 |
|
800 |
|
|
|
|
15 |
15 |
24 |
技能鉴定 |
2 |
|
4 |
160 |
|
160 |
|
|
|
|
4 |
4 |
25 |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
|
2 |
2 |
40 |
10 |
30 |
1 |
|
|
|
1 |
|
总学时及学期周学时 |
|
3286 |
1635 |
1641 |
23. 5 |
29. 2 |
25. 5 |
25. 3 |
27. 3 |
24. 8 |
|||
每学期开课门数 |
|
|
|
|
15 |
16 |
14 |
14 |
9 |
7 |
|||
考试课门数 |
|
|
|
|
9 |
11 |
9 |
9 |
4 |
3 |
|||
考查课门数 |
|
|
|
|
6 |
5 |
5 |
5 |
5 |
4 |
八、实施保障
(一)教学要求
文化课要着眼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既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又为学生的继续教育和终生发展打好基础。要从学生的文化基础出发,结合专业特点,努力进行教学改革,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分层教学等方法,着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和职业能力的形成。
专业技能课根据医学护理专业的特点,加强教师的专业示范和个别指导,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步增长,确保专业教学既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又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专业教师基本要求
1.专任专业教师与在籍学生之比不低于1 : 36,专任专业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
2.专任专业教师应具有护理及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三年以上专任专业教师,应达到文件规定的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职称要求,如护士执业资格证书、临床执 业医师资格证书等。
3.专业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专业能力,能够开展理实—体化教学,具有信息化教学能力。兼职教师须经过教学能力专项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每学期承担不少千 30 学时的教学任务。
(三)教学管理
要加强专业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建立教材使用的集体研究和学校审批制度,确保教材使用的合理性和规范化,根据医学护理专业的特点,建立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有效机制,确保课堂技能训练的合理密度和强度,努力提高教学的质量。从加强质量管理的要求出发,研究专业教学评价的改进方法,努力增强评价的客观性,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四)实训(实验)基本条件
按护理教育实验实训要求,建立与护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具有仿真护理职业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按每班 40 名学生为基准。
九、毕业要求
采用教学过程与目标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即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各类作业情况进行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在教学模块结束时,对学生整体技能情况的评价。
专业基础课程按百分制考评,60分为合格。合格必修课程按教学计划学分标准计入毕业总学分。
各门课程结束时,根据该课程各学习情景(或任务模块)累计所修总学分数,评定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等级,作为该选修课程的考核成绩计入学籍档案,该课程各学习情景(或任务模块)累计所修总学分数计入毕业总学分。